近日,有網民在浙江省政府網站留言,批評四大名著之一的《水滸傳》是“毒小說”,建議把水滸相關內容從中小學課文和課文讀物中清除出去,引發大范圍討論。
這名網民表示,《水滸》情節極其不合邏輯,存在“惡毒污蔑丑化女性”“無原則歌頌濫殺無辜”“給武松、李逵、宋江這些人渣安排善終”等問題,是他見過的最毒小說。
諸如以上的話語,令許多網友“印象深刻”。不同的是,很多人并不能認同他提出的觀點,對于其將《水滸》閱讀與教材內容選用一事作關聯,更是不能理解。
有人留言評價“他的留言”:一本書,本身就具有兩面性,而看到什么,取決于讀者的內心。
“毒小說”一詞并不罕見。通常來講,它應該指的是那種不顧文學底線、荼毒人思想的有害讀物。但是近些年,這個詞倒是經常在網絡上鬧出“動靜”。百度搜索打出關鍵詞“毒小說”,能夠查詢到1億個結果,其中不少和我們今天關注的話題有關。
——閱讀一本書,當它探討的內容涉及到人性的黑白、社會的丑惡時,難免會刺激到人心的“痛點”。身為讀者的我們,一旦被這些“痛點”所刺激到,要不要著急地去給它加上“毒小說”的標簽?在當下,這個標簽到底有沒有被濫用?
《水滸》被列入中國四大名著,至少可追溯到1981年。但是它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,卻不單單是因為它被列入了四大名著。
《水滸》被稱為經典,是歷經700多年時間檢驗的結果,跨越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審讀。它創作于國內,傳播在世界,借用文學之筆,打破了人與人之間文化背景的隔閡。英、德、法、美、日等國大百科全書都對它有很高的評價?!洞笥倏迫珪吩u價《水滸》:“因以通俗的口語形式出現于歷史杰作的行列而獲得普遍的喝彩,它被認為是最有意義的一部文學作品?!?/p>
這樣的《水滸》豈是“毒小說”一詞能夠染指的!
從此次發生的事件來看,讀者給一部文學作品貼上“毒小說”標簽的行為,正在變得越來越“輕易”。輕易出口的表達,輕易發表的負面評價,堆積起來就是“詆毀”,它能傷害到書籍背后的作者,久而久之,就能影響到文學的創作,同時不利于文學的創作。
輕易用“毒小說”一詞來評價一部文學作品,最終傷害到的還是讀者。因為這是在試圖打造出一個“無菌式”的閱讀環境,表面看似是干干凈凈、一塵不染,實則是圈地為牢,四處劃線,把人關進了想象力受限的“牢籠”,自己禁錮自己的思想。
葉圣陶曾說過,讀書無小事,是門技術活兒:有三種態度不可取,一種是隨隨便便的態度;一種是絕對信從的態度,凡是書上說的話就是天經地義;還有一種是批判的態度,用現實生活來檢驗,凡是對現實生活有益處的,取它,否則就不取。
“學會讀書”值得研究,在麥克風交給大眾的互聯網時代,“學會評價書”也變成了一門技術活兒。正如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回復給那名網民的一句話:重要的不在于你“讀了什么書”,而在于你“怎樣把每本書讀好”。
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孫慶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