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3月1日電 教育部3月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,介紹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、一級巡視員馬嘉賓介紹,2023年全國新增義務教育優質學校1736所,新增優質學位199.9萬個。全國共有1.6萬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和1.5萬個城鄉學校共同體。
馬嘉賓指出,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,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,更好滿足人民群眾“上好學”的期盼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。2023年,各級教育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的決策部署,著重從六個方面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開好局、起好步。
一是完善政策體系,全面部署推進。去年6月中辦、國辦印發《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》,完善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政策措施,加快縮小區域、城鄉、校際和群體教育差距。8月,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、財政部出臺了《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》,組織實施義務教育強校提質行動,加快優質均衡發展。11月,教育部召開了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現場推進會,進一步明確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,我國義務教育邁上了優質均衡發展的新征程。
二是堅持立德樹人,促進學生全面發展。扎實推進中小學領導體制改革,推動78.2%的中小學建立了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。深化思政課改革,持續開展“學習新思想,做好接班人”《開學第一課》等德育品牌活動,教育引導學生從小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。落實“五育并舉”,強化體美勞教育,2023年,全國有81.6%的中小學校“一校一案”建立了勞動教育清單,建成14.7萬個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場所,指導學生常態化開展家務、校內、校外勞動教育活動。
三是加大經費投入,改善學校辦學條件。2023年中央財政投入近400億元,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重大項目,中小學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提速,校舍面積、設施設備配備達標率顯著提高。中央財政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,小學由年生均650元提高到720元,初中由850元提高到940元,支持學校更好落實“雙減”政策、提升課后服務水平。
四是擴大優質資源,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。各地通過優質學校挖潛擴容,推進優秀校長、骨干教師有序交流輪崗,集團化辦學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等多種方式,擴大優質教育資源,提升薄弱學校、農村學校辦學條件,加快辦好群眾“家門口”的新優質學校。據初步統計,2023年全國新增義務教育優質學校1736所,新增優質學位199.9萬個。全國共有1.6萬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和1.5萬個城鄉學校共同體。
五是深化綜合改革,提高教育質量。實施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,以滿足學生學足學好為目標,指導各地各校深化課堂教學改革,優化教學方式,打造高效課堂。大力推廣應用國家優秀教學成果,推動73項教學成果在60個推廣應用示范區落地。加強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應用,目前平臺有十大類資源,共53個欄目,資源總量達8.8萬條,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共享。
六是關注特殊群體,促進教育公平。指導各地加強對小學入學高峰形勢研判,通過新建、改擴建新增公辦學位489.2萬個,有力保障了1878萬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,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(含政府購買學位)的比例超過95%。持續實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,進一步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水平,確保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順利入學、安心就學。